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現在的大學生啊……

             他們不關心音樂,也不關心修辭或格律之學。雄辯、詩文,

        幾乎聞所未聞。對他們來說,所有邏輯講究都是無謂之爭。你幾

        乎找不到任何人手上有亞里斯多德或其他哲人的作品。新式大學

        裡的學生多半功夫都用在玩樂,貪愛美食美酒,也不受任何紀律

        約束。



    許多大學教授看了上面這段話,或許都會心有戚戚焉的感覺。最近天下雜誌對大學教育進行的調查顯示:經歷多年教育改革之後,儘管國內高等學府數量不斷增加,然而大學教師、家長、大學生這三大相關族群,卻不約而同地有相當高的比例感嘆著今日大學生的素質日漸低落,在上進心與學習動機方面都大不如從前。



    不過,且讓我們先回頭看看最開頭那段話是誰說的。事實上,這是羅馬教皇庇護二世在一四五八年的時候對維也納的大學生們所提出的評論。(文句摘自巴森《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鄭明萱譯本,貓頭鷹出版社)聽起來是不是跟現代師長們的抱怨一模一樣呢?



    當時庇護二世心裡想必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人們沉淪墮落,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了吧!



    五百多年後的現在,世界還是存在著,科技也繼續發展。當然,師長們也依舊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人類也依然沉淪墮落,至於世界末日……對比於一四五八年的時候、按照邏輯推論,應該的確是更接近了點吧!



    歷史依舊在前進,出類拔萃的發明家、思想先驅、社會改革者總是存在於每個時代 —— 無論他們背後的人群是多麼渾渾噩噩、多麼不求長進。帶動人類歷史前進的力量,就是人群中這些擁有自覺的先驅。決定一個國家國力盛衰的關鍵,便在於這些先驅者的多寡,而這些引領時代的先驅,則未必需要受過高等教育,勉勵自學一樣可以達到這個效果;而充其量,對於自己該是什麼樣的人的「自覺」,正是成為先驅者的先決要件。



    把視野拉回台灣,我們不妨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看看國內的學子們在邁向所謂「高等學府」的漫漫長路裡,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這十年教改,數十萬學子肩頭的重壓從此得以卸下了?父母對子女未來的憂慮減少了?教職員的職業成就感增加了?



    於是社會各界以實際的行動做出了回應,開始對於高等教育制度提出一系列改革方針,試圖救亡圖存:教育部啟動「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開放大學開設不分系的學位學程的改革措施,近來尚在沸沸揚揚地討論著;而上週稍早另一顆震撼彈也接踵而至:教育部高教司邀集各大學商討未來碩士班招生採統一分發。連串政策的發布宣示著教育改革仍將持續進行的決心。



    教改十年,升學制度不斷推陳出新,然而十年之後的今天,學生們的爹娘依舊只看考卷的分數、只問成績的排名。



    「光是懂並沒有用。」看著八十幾分考卷的雙親意味深長地對著子女嘆息,或許礙於情面他們並沒有言明,不過家長們真正想說的,其實還是:「只有考卷分數才是實在的!」這句話。



    「只有考卷分數才是實在的!」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與這盲點相較之下,大學的招生方式、研究所是否改採分發,這些都不過是無關緊要的事旁枝末節。



   
台灣教育所面臨的,根本就不是「制度」面的問題,而是「態度」上的問題。



    關於教育,不分高低等,我想要說的很簡單:問題癥結在於「自覺」。



    將屆而立之年,我週遭仍有許多平輩還在校園中求取更深的學問,他們當中自然不乏有醉心學術研究的好學者;只是「不唸博士班我也不知道該做什麼」、「學歷高混口飯吃比較容易」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我們輕蔑這些人之前,是否應該想想,這難道不是過去家長要求高分數與高學歷的心態所種下的惡果?學生不夠長進,他們自己當然有難以推委的責任;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家長就能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是誰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告訴他們只要考出好分數自然會有美好未來的? 



    我觀察自己和身邊的同學,有許多人考進大專院校、住進宿舍就立刻原形畢露,翹課、熬夜玩樂什麼都來,在失去背後鞭策、逼迫的力量之後,就表現得懶懶散散、感覺一事無成。



    直到某一天,他突然產生了「自覺」、知道什麼是自己這輩子最想要做的事情之後,他很快便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力求上進,日日夜夜都不懈怠。真正擁有自覺的人,不需要師長的敦促也會努力朝目標邁進!



    我想台灣的教育政策的確是需要改革的,但需要的並不是五年五百億的盲目砸錢、不是把國際期刊的發表篇數上衝、不是要再拼出一個諾貝爾獎、不是研擬舉辦研究生聯招、也不是通才教育的復興,這些都不過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末端操作罷了。台灣最迫切需要的並不是「制度」上的更動;我們真正需要的改革,是「態度」的改革:



    如何讓家長不再以分數作為評判標竿、讓學生在學習生涯之中意識到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一旦「自覺」產生了,能發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在,任何人自然都會心甘情願地朝著目標努力,再苦再累都不會有所抱怨。



    與其在高等教育上修枝剪葉,倒不如向下重新播種,趁著下一波國家幼苗還在最具有可塑性的時候,塑造一個令他們較能產生「自覺」的環境;少年立志、青年實踐,這才是挽救未來台灣高等教育的根本之道!至於現代的大專院校學生,我想大家也不必如庇護二世那麼悲觀,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自覺」的台灣年輕人,還是大有人在,正如同諸位所看這篇文章的作者。



    納稅人們,五年五百億,你們願意花費在衝刺學術期刊的點數篇數?或者用來培養下一代的「自覺」上?



        李伍薰 20061129

5 則留言:

  1. 說的好,但培養自覺談何容易.



    那是六十年來教育刻意抹剎的東西,短短十年就想復原?

    我認為最保守也要五十年,那還是本土意識能深耕之下的

    估計.



    何況教育體系是全國最反進步體系,社會教育又幾乎被不

    健全媒體所宰治,想培養自由意志與負責任的思考談何容

    易.



    不過還是要努力就是了.

    回覆刪除
  2. 嗯啊,心態也是代代相傳的



    小時後會想「哼!我以後一定不要這樣要求自己的小孩分數!」

    誰知道某年某月收到女兒的成績單會怎麼想orz

    回覆刪除
  3. to 毛毛牙:

    最直接的方法或許就是投入基礎教育

    不過那也是一條充滿血腥的荊棘道路啊!

    光是要跟為數眾多的學生家長搏鬥

    大概就要耗盡一個老師的精神和耐力了吧

    再加上教學評鑑啥的......



    to Barking:

    正因為現況如此

    所以,改變這點就從我們開始做起吧! :)




    回覆刪除
  4. 即使告訴家長在這個時代最成功或最富有的人都不具有高學歷,還是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畢竟透

    過一個可以計量的形式,他們才認為跟別人的小孩是平等的,甚至是超過的。



    所謂的自覺,不只是自主學習而已,還包含有面對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東西老師都不見得有,不

    曉得要怎麼指望這些人去教好下一代。



    還是老話一句:要改革制度,先從自身改革起。以身作則的教育,其效果遠遠超過於口語跟文字。

    回覆刪除
  5. 要改變觀念已經定型的人的卻不容易

    也正因為如此,當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

    就更要以身作則囉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