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伍薰創作誌033:關於作品裡的『註解』



1993年國中時在作業本上胡亂寫下第一個機器人故事開始,歷經了1996年正式立定志向寫小說,到2016年的現在,不知不覺竟然已經過了20年以上的時間,筆者也從作者開了出版社,展開了新的創作旅途。

這段期間陸陸續續出過一些著作,從《海穹英雌傳》、《飄翎故事》到去年夏季剛剛發售,並且獲得華語科幻星雲獎肯定、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15年度『今年最好看』推薦的新篇章《3.5:強迫升級》,眾多小說作品裡,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有包含註解的,另一種則是不包含註解的,不過若要更加詳細區分,則可以分成三種類別:

一、包含較多註解的:好比每個章節都有一個或以上的註解,包括未發表的舊作《海穹英雌傳》與一個目前正在著手進行的新科幻長篇故事。

二、包含較少註解的:正本書只有一個到兩個註解的,目前只有《飄翎故事》

三、沒有註解的:包括了《黑白戰爭》、《星空˙21克》、以及先前在『挑戰者月刊』連載的長篇科幻《生命之環》,以及在國語日報青少年板連載的《白堊紀保育團》。

雖然,很多人覺得寫助解釋我的作品特色;不過實際上,我絕大部分發表的故事都是沒有註解的。而至於為何有些作品有、哪些作品沒有?書寫當下對作品的觀感,就是最重要的分際:像是《海穹英雌傳》、或者一部約30多萬字的未出版舊作,就擁有大量的註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這些故事通常都有些複雜、或者是有些是跟故事本身無關的知識想分享給讀者。

 
而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我大概很明顯知道自己是受了哪幾部作品的影響,最主要的兩本,都是筆者在國中、高中時期接觸的作品,分別是永野護的《五星物語》與士郎正宗的《仙術超攻殼》,以及大一時看張系國老師的《五玉碟》。

 
還記得國中時代第一次翻閱《五星物語》漫畫(至於設定集則是國小五年級同學就借我看了,當下真是一整個抖抖啊XD),發現在精美的畫面底下,還有一行行豐富的註解,讓我這個初入究加星團的少年能更深入了解這個故事所包含的一切,除了印象深刻之外,也隱隱約約覺得「有為者亦若是」。到了高中正式提筆後,就很故意地都要在故事裡安插註解,以至於在大學階段,班上同學還一職拿「先生,你的註解未免太多啦!」這個點吐槽我。


筆者1995年時的作品,三個紅點處即為當年的註解



1998年夏季,我在木柵動物園實習時,也第一次在BBS發表當時的長篇作品,裡頭也是充滿註解;而由於實習緣故第一接觸了學術期刊,因此也一時技癢,以傳統劍與魔法架構寫了一篇短篇《人類與精靈之演化歷程及生理結構比較概論》發表在BBS上,也運用了那個夏天剛剛學到的學術期刊標註法。

後來,隨著筆下作品越來越多、以及筆力的日漸成長,筆者開始不需要註解,也能夠在故事情節裡將想添加的知識無形之中植入到讀者腦海裡。也因而,註解的使用,也就變成了選擇。

至於目前筆者正在書寫的故事,的確又是少見地含有較多註解,那就是筆者有意識的選擇,以成為作品設計的一部份。往後,大概也還是會依照這個方式,來進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