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的夏天,當時就讀輔大生物系的我利用暑假時間到木柵動物園當實習生,我們在那裡學習穿越線調查、初步處理動物屍體以製作標本、學習觀察記錄動物行為、偶爾也幫那個夏天初次亮相的無尾熊擔任親子營解說的義工。
那個夏季,早晨迎接著我的總是炙熱無比的艷陽、一旦時過午後、卻又總轉為轟隆不止、暗無天日的大雷雨。那個雨季,我在動物園努力學習,體驗著各種實務經驗,每每在忙碌中抬起頭、或騎車穿梭在園區各單位之間,眼角總不經意地瞥見幾隻黃頭鷺悠閒而輕盈地從上空穿行而過。
我望著漫天飛翔的鷺鷥,望著飄雨的木柵山區,一種浪漫情緒就這麼湧入腦海裡。看著黃頭鷺翩然飛行的模樣,我腦海裡突然間有了個奇妙的想法:或許應該依據鳥類的習性,來寫個與之相關的浪漫奇幻故事!
於是,就在某個飄著雨的午後,我窩在宿舍裡,把手放在鍵盤上,聽著窗外不斷灑落的叮咚雨聲,嗅著空氣裡的溼氣,緩緩地開始撰寫第一篇屬於鳥人的故事《雨季的漂泊者》。而後經歷了九二一大地震、以及情感的起伏波折,使得這部作品的撰寫過程因而顯得斷斷續續;每每在深夜,心中充滿著的悸動與感傷,只好打開檔案,稀稀疏疏地寫上幾句,不知不覺,到了那個學期結束的時候,故事也接近尾聲;終於,在二○○○年初的寒假、一個刮滿寒風的上午完成。
飄翎故事此後,關於鳥人的故事就成為我創作領域裡,一個特殊存在的部份。幾年的光陰,歷經了大學後期、研究所、以及服役的時期,林林總總的、每個鳥人的故事都記述著我生命當中某些特別的經驗與感觸,這些故事伴隨著我的成長與歷練,直到現在,將藉著故事主角旅鴿的穿針引線,一一呈現給您。
近年重新開機的《海穹英雌傳》系列是生態奇幻首次與大家見面,以格調而言,這是一部充滿著野性與狂熱的故事;而您手上這本《飄翎故事》,則是繼海穹英雌傳之後,對於生命感動的另一種詮釋,嘗試藉著盡量避免註解的方式,以溫柔浪漫的筆調來聯繫鳥人一族的過去與現在,也希望能夠作為生態奇幻的入門書,為您導覽這個微妙而充滿驚奇的幻想世界。
請與我一起敞開心胸,來體驗世界的遼闊與豐富,展開想像的翅膀,一起乘著風,共享心田裡的自由與天空!
伍薰 二〇〇五年 五月二十六日凌晨 台北縣新店市
二〇一五年 十一月十六日深夜 台北市
飄翎故事 Tales of the Feathers
作者:伍薰
設計:柏斯
設定繪者:鏡漟
封面繪者:固米克斯
出版社:海穹文化(SCIFASAURUS)
出版日期:2016/02/04
博客來:http://ppt.cc/6GxqG
讀冊:http://ppt.cc/h2r1u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ppt.cc/RlrLm
誠品網路書店:http://ppt.cc/JOPx4
三民網路書店:http://ppt.cc/PXGQc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伍薰創作誌014:關於寫作的『信念』
什麼東西,能夠決定作品的關鍵樣貌?
從1995年初次提筆(而且是真的筆而不是鍵盤)以來,不知不覺,從事創作的時間已經大於不曾創作的時間六年了……好的,請問,筆者現年幾歲?(喂) 不對不對,好好的創作論突然變成數學應用題,真是不好意思,且讓我們回歸主題。
寫《海穹英雌傳》之時,我還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人,銳氣正盛、血氣方剛,當時在課堂上受到了洋流與黑鮪魚的滿滿感動,再加上泡實驗室時晚間看到的《成吉思汗》所帶來強列的遊牧風情,寫出了《海穹英雌傳》這部野性十足的作品。而到了今天,回首看這部作品之時,卻發現:今天的我雖然依舊能夠欣賞,卻已經寫不出這樣的故事了
—― 閱歷的確會改變一個人,撰寫《海穹英雌傳》時,我還懷抱著一種崇古的情懷,對於屬於「歷史」的一切,抱持著過份浪漫的想像。
曾經,對我而言,在創作時進入故事裡虛構的第二世界,是相當輕鬆而零負擔的事情,反而要書寫、描繪現代(或近未來)世界是相對困難的;然而在後續撰寫《3.5:強迫升級》的那五年裡,對於現代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都逐步加深,也造就了一些不可逆的改變。
突然,我發現我自己已經回不去了!一但想書寫屬於古代的故事,往往碰上了王權、封建、統治等議題,雖然明白那畢竟是作品裡的虛構世界,但對於那個欠缺基本人權的世界,身為作者的我卻已不再神往。我心底明白:雖然我們不斷面對著更嚴峻的挑戰、更大的危機、身而為人的煩惱也從來不曾減少過,但總體而言,現代人的生活總是比文藝復興、中世紀、比起上古時代整體品質好上不少。
畢竟,做為《海穹英雌傳》重要配角欒緹哥那藍本的歷史人物,是幹過「車輪高的塔塔兒人一個都不留」這樣兇殘無比的事情,不論世界上的哪個角落,古代人展現的殘忍與野蠻,都遠遠超乎常人的想像。而在現代民主社會,五十萬人願意為了一個下士之死走上街頭,靠關係走後門的女兒會導致總統遭到彈劾下台,我們可以抱怨,青年人可以嘲笑自己是魯蛇,但實際上改變社會的力量還在手裡,只是看要不要用,會不會用。
而身為一個現代人、一個生存於現代的作者,在精神上,目前的我更關注當代、更加關注每天都在翻新的未來!也個人偏好,也反映在創作上。為了當代而寫,就是目前我寫作的信念。
信念決定了創作的主軸、也給予創作力量。隨之,這幾年作品呈現出的風貌,應該又與過去會有點不同吧!
當然,這不是說從今天起,我就不再創作「時代感座落在古代」的故事,而是切入的角度會有所不同,也許在碰到能夠符合我當今信念的題材時,也還是有機會出現古代舞台故事的。
我想寫,為了當代而寫,為了未來而寫。
相信大家會在故事裡讀到我的意志。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伍薰創作誌013:創作思路與抉擇 —— 陸地本位主義 V.S. 海生文化觀
《海穹英雌傳》所談的,是一支從出生到死亡都在汪洋上度過「海洋游獵民族」的故事,而當年在撰寫的時候,也試圖藉著作品來闡述幾個觀點,其中之二,就是藉由「海洋文化」來反思「陸地本位主義」。
創建一個海洋民族的過程是有趣的,尤其在思考一些很根本的文化元素時更是如此,當然,這些文化元素在呈現在小說文本的過程中,難免會遭受到一些矛盾,而本篇我們要談的,就是從最初的思路開始,一路探討到其表現手法。
(照片授權:詹德川)
首先,就讓我們從萬事萬物的名字開始進入主題,就我個人的理解:名字不但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區別,也同時象徵的人類對於這世界的『支配』,幫萬事萬物取名,是人類對於天地萬物的「權力」。
而接下來,我們會談到兩組海洋(或近海)生物的名詞。
第一組,包含了許多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海洋生物:海星、海綿、海蛞蝓、海蛇、海藻、海獅、海豹、海狗、海象、海馬、海百合、海臭蟲、海蟑螂、海牛、海龜、海豚、海豆芽。
這一組名詞的構成很清晰,就是:「海」+「我們熟知的陸地事務」
將我們這些陸生民族已經知道的事務名字前面加上一個「海」字,就成為了新的名詞,好比「海馬」就是「活在海中、長著馬頭的動物」、「海星」就是「生活在海中,長得像星形的動物」。這類的名詞,毫無疑問地源自於我們的陸地文明思維。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組名詞,同樣包含了一些熟悉與不熟悉的物種:鮪、鯖、鰻、鯛、鯔、鱈、鯛、鱸、蛤、鯨。
這第二組名詞多半只有一個字,有許多可能源自於象形字,有些則是以魚字邊(或虫字邊)加上一個既有的字所組成。感覺上,這樣的命名或許比較接近海生文化了,至少,其概念已經不是「居住在海裡的〇〇」,而是「有著△△特徵的魚(或其他動物)」了,如果是一個海生民族,它們的語言裡的確很有可能有一種關於魚的總稱,接著是各大型態魚的通稱,最後還有許多的名詞,用以意指特定的一種或數種特徵接近的種類。
那麼,第二組名詞就足以完整代表海生文化的思維脈絡了嗎?筆者個人的看法是未必,畢竟我們使用的是中文、英文這樣歷經千年發展的文字,而如《海穹英雌傳》裡的海洋遊獵民,則是沒有文字的,或許在歌瓦們的語言裡,會有更多名詞是以音節的方式,或者形容詞來命名的,好比用「吉答剌豁拉赤」(帶刺的而且會膨脹)來指稱刺河豚。
因此,在海洋遊獵民的意識中,應該不會出現「海蛇」這樣結構的名字,反而,很有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名詞來稱呼各種各樣鰻形的生物,並且用「陸鰻」這樣的名字結構,來稱呼他們見到的蛇。
然而,即便有這樣的思維,在書寫《海穹英雌傳》故事時,我卻發現到:不論是把「蛇」改成「陸鰻」,或者將所有物種都改成具有民俗風的音節,都很可能對於陸地民族的閱讀形成另一道牆;而毫無疑問地:《海穹英雌傳》的讀者是陸地人,因此幾經抉擇後,仍然以我們熟悉的海馬、海龜、海豹等通俗形式來指射這些生物。
也因而,以此文為誌。
下一回,我們要超脫作品文本,繼續來談海與陸的思維議題。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伍薰創作誌012:文化失根者的尋根道路
在完成了《海穹英雌傳》之後,而開始撰寫青年後期的代表作《3.5:強迫升級》之間的這幾年間,有件事情給了我很大的衝擊與自省,確切的年代有點記不起來了,但應該是介於2008年底到2010年之間,這個自省某些程度而言,或許正是『升級系列』的開端,以及日後我創立海穹文化的起點。
我還記得那是一個晚上,我望著鏡漟老師繪製的《海穹英雌傳
卷一》封面,一面細細品味、一面想重溫創作時那豪烈的情感,然而,當我望著封面上那幾個海穹盧,一種莫名的情愫,卻在此刻爬進了我的靈魂,進入我的內心
――
朦朦朧朧地,我好像有點懂了什麼。
海穹盧是海洋游獵民四海為家的居所,它位於海面下方十公尺左右,不易受到洋面上風浪的侵襲,更能夠在蛟龍與巨魷魚的牽引下到處遷徙,與洋流上任何異民族隨處逢緣。
然而,海穹盧就是這麼處於汪洋的水體中,它的底下只有用以平衡服力的錨石,再往下,則只有漆黑無垠的深海,沒有銜接深海平原,自然,也沒有連接中洋脊與海溝。
我突然發現,這頂海穹盧,不就是我自己的寫照嗎?從小到大,我所受到教養的環境,都展示著其它強勢文化優勢項目,所以我掌控了並善用中文、所以我看日本的動漫、玩日本的遊戲、所以我看好萊塢的電影,腦裡裝進了美國式的思想。
我成長於豐碩的物質環境,來自美、中、日三個文化圈的文化,從小到大不斷潛移默化著我,高速發展的物質環境讓我不需要認同這塊土地,也同樣能夠毫無憂慮地活著。
我是永康人,卻從小學就在台南市上學,下課後回家也就是關起來寫功課,直到大學為止,我中學生時代的六年是在上課、補習、以及回家睡覺這三節拍的步驟中度過的,周末時間一律用來打電動、玩模型、寫小說、養魚,以及參加營隊活動,而這些嗜好之中竟然很意外地 ―― 沒有一項與我生長的土地,與我的故鄉有直接的連結。
我是永康人,卻從小學就在台南市上學,下課後回家也就是關起來寫功課,直到大學為止,我中學生時代的六年是在上課、補習、以及回家睡覺這三節拍的步驟中度過的,周末時間一律用來打電動、玩模型、寫小說、養魚,以及參加營隊活動,而這些嗜好之中竟然很意外地 ―― 沒有一項與我生長的土地,與我的故鄉有直接的連結。
上了大學來到台北,一晃眼,就連曾經熟悉的台南市區也幾乎都模糊了起來。邁入青年後期的那個夜晚,我是那麼驚覺於自己的遲鈍與後知後覺。
「啊!原來我是個沒有文化根源的人!
原來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其實滿滿的題材一直都存在,只是創作的人願不願意看見它們的存在。
我在心底默默醒思,而急性子的我,一但有了覺悟,當下就做出了改變,而這個改變,也讓我的創作重心開始有了更多元的層次,更接近腳底下的土地。也因而從那個時候起,我隱約能將自己的創作分為三類:
如果恰巧作品的格調適合,讀者就能在故事裡,看見我們共同記憶裡的那些人、事、物(比例不一定很高)、看見來自這塊土地的元素,如《蔚藍紀元》;另一方面,如果故事原本的調性沒那麼適合,也未必需要勉強,如《飄翎故事》。還有一類,是當我看見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對議題有所感觸,進而觸發成為了新故事的主軸,如《臨界戰士COLONIA》《3.5:強迫升級》。
這三類故事我都會持續創作,海穹文化也會持續出版。畢竟,我認為在這塊土地上撰寫的故事,就是屬於台灣的創作。而身為創作者,能夠專心創作自己喜歡的故事,還是最重要的!挖掘這塊土地上的年輕創作者,讓他們更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影響這個世界,是我最想做的事!
我曾是一個文化失根者,而今,我要做文化的扎根者。
這也是海穹文化的原點。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伍薰創作誌011:創作《海穹英雌傳》時的情境音樂
許多創作者在書寫故事,或者構思劇情脈絡的時候,往往都需要情境的幫助,而音樂對我來說,則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結。這一篇,我們就分各階段來談談那些對《海穹英雌傳》各階段創作歷程影響最大的音樂。
早年我對於各種動畫、電影的背景音樂,喜好一直大過於流行歌曲,也因此的確在創作海穹的過程中,對於流行樂的接觸也隨著年歲增長而稍微增加,以時間算的話,因此大概原聲帶與流行歌曲的比例差不多在六比四左右吧!
在最初萌生《海穹英雌傳》的概念以前,大概唯一比較有印象的,就是前文所提:光田康典老師為《超時空之鑰2》(CHRONO CROSS)所編寫的主題曲:「時之痕」,也如前文所言:若在現階段要選一首樂曲作為海穹英雌傳的(暫代)主題曲的話,應該就是這一首了。
(今天來聽聽看現場演奏的改編版本「時之痕」 by 光田康典)
很反常地,雖然前面說過我的音樂偏好主要落在原聲帶的範圍上,在撰寫《海穹英雌傳 卷一》的時候,我最常聽的反而多半是流行樂曲,尤其包括了梁靜茹的《勇氣》專輯、以及《想念雨生》這卷紀念張雨生的合輯,另外,還有史密斯飛船收錄了電影《世界末日》片尾曲〈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這張專輯。
到了《海穹英雌傳 卷二》的時候,當博爾兀踏上了北國的土地,開始展開極地追尋之時,伴隨著我所有創作歷程的,則是譚盾的《臥虎藏龍原聲帶》,別無他者。
撰寫《海穹英雌傳 卷三》和《海穹英雌傳 卷四》時,則深深著迷於紀曉君的《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與《野火春風》這兩張專輯,當中〈神話〉、〈美麗的稻穗〉、〈電話搖鈴〉、〈故鄉普悠瑪〉、〈雨與你〉、〈野火〉、〈彩紅〉、〈流浪紀〉安撫著我當時服役的憤怒。
此外,F.I.R.飛兒樂團的第一張專輯《F.I.R.飛兒樂團同名專輯》則是我最大的慰藉。當然不是這首中二到突破天際 〈Lydia〉啦,而是最後面的〈You Make Me Want To Fall In Love〉
此外,F.I.R.飛兒樂團的第一張專輯《F.I.R.飛兒樂團同名專輯》則是我最大的慰藉。當然不是這首中二到突破天際
撰寫《海穹英雌傳 卷五》的時候,則是以陳建年老師的《東清村三號》這張專輯,以及陳明章老師的電視廣告配樂集(忘記是不是《下午的一齣戲》了),而那個時候,光田康典老師為《超時空之鑰2原聲帶》則真正成為了故事的靈魂。
這邊就不貼連結了,請大家購買唱片支持陳建年老師!
超級推荐〈老船長的心聲〉、〈甘苦的外籍船員〉這兩首
除了這些分階段的部分以外,還有一套配樂,是貫穿整部海穹創作歷程的,那就是先前提到的《成吉思汗》連續劇的背景音樂,很可惜,由於這部句作並未發行電影原聲帶(作曲者似乎是騰格爾?),因此其實沒有辦法取得真正的音樂來聽,而只能夠放著VCD的劇情,聽裡面的音樂,其中最有FU的,則首推下列兩首,由於不知道曲目名稱,請讓我直接引用視訊的連結和時間點,跟大家重溫內心的感動:
A.
馬頭琴的抒情曲:悠揚而婉轉,很適合描寫情感戲的時候聽。(劇中有改編成歌曲大草原,變成萬人合唱,可是味道就不一樣了)
(請快轉到8分19秒,就是這首悠揚的馬頭琴曲讓我靈魂激盪不已)
(成吉思汗稱汗時候的改編版本,氣氛就不同了)
B.
雄壯的背景音樂:非常適合營造時代感的時候聽,充滿了遊牧民族壯闊的宿命感!
一點下去本集的第一首就是這首曲子,描繪著草原的嚴酷與壯闊,非常具備時代感
而這兩首,可以說就是我撰寫《海穹英雌傳》時,不斷與內心靈魂共鳴的樂曲,而今分享出來,讓大家與我一同體驗當時深入靈魂的感動!!!!!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伍薰創作誌010:心目中永遠的主題曲
我還記得,在大三下學期的時候,有次到同學們所居住的『輔大別墅』打電動的時候,看見了一款PS遊戲,畫面是一隻海龜在海波盪漾底下優游的情景,詢問之後我才知道,那是史克威爾的RPG新作《超時空之鑰2》(CHRONO CROSS),當時由於沒有主機,只能驚鴻一瞥第試玩了以倒敘法進行的開場故事。
然而,遊戲片頭曲那充滿民族風、海洋風味,與速度感的亮麗樂曲,卻從那時開始,就永遠地映照在我內心,那首曲子,就是光田康典老師的〈時之痕〉(Scars of Time)。
一年多後,當我進入研究所開始創作《海穹英雌傳》,當時想到的主題曲,就是這一首;而事隔多年,我心目中的主題曲,也還是這一首。
因此,今晚,就讓我們一起藉著光田康典老師的音樂,進入蒼生之海吧!
#永遠的主題曲
#民族風
#海洋風情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伍薰創作誌009:遇見「黃金之翼」
2007年仲夏,陽光稀疏地斜照進咖啡廳,時針運行在三、四這兩個刻度間。我低頭看了看錶,忍不住朝著門口張望,期待與擔憂兩種情緒同時在我心底縈繞……
那是段茫然的日子,在我眼前瀰漫開來的,是一種稱為「未知」的焦慮氣氛 — 儘管當時《海穹英雌傳》的故事書寫已經推進到最後階段,但距離完成這幅巨大的奇幻世界,所缺少的卻不只是最後一小塊拼圖,事實上,它還僅是一幅粗糙的構圖……我明白,要讓讀者們完全融入故事情節以前,需要有一挺巨大的破城錘,打破阻擋在讀者與海穹世界之間的無形之牆,而這具破城錘,就是對海穹世界最鮮明的描述 ― 「圖像」!
早在提筆撰寫《海穹英雌傳》之時,對於這部作品裡的智慧物種歌瓦,博爾兀、欒緹哥那、魷勒、額圖真等角色,我腦海裡早就有了鮮明的形象,然而缺乏美術長才的我,卻苦於沒辦法將這個以文字之外的方式呈現出來。撰寫故事得幾年之間,幾乎能試的方法,我全都常識過了:學素描、學3D軟體,我始終在追尋一個將腦海中幻象徹底具現化的方法,但結果卻總不盡如意,我徬徨著。我不知道距離夢想的實現,還需要走上多久……
(鏡漟老師當年新開發的技巧 後來成為了《海穹英雌傳》美術風格的基礎)
很快地,半個月過去了。我永遠記得,第一張歌瓦設定稿映入我眼簾的那個當下,那是體格較壯碩的雌歌瓦設定圖:「我的老天爺啊!這不就跟我腦海中想像的幾乎一模一樣嗎?」我渾身戰慄,一種混合著雀躍與感動的情緒在胸口澎湃翻騰著,緊接著我站起身離開電腦前,在和室裡左右踱步(轉圈圈)!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找到了帶領讀者進入這個海穹世界的破城錘了!我知道:我已經找到了創作上的「黃金之翼」!
其後,隨著博爾兀、欒緹哥那、額圖真等角色陸續出爐,一幅一幅的插畫與一集一集的封面,海穹世界開始從灰白輪廓變得野性而鮮明;多年來,我們秉持著慢工出細活的精神努力默默耕耘,終於在今年起,我們正式以《海穹英雌傳》做為起點,要開始向世人揭開這幅壯闊史詩的序幕、第二幕、第三幕,以及更多幕!
感謝鏡漟老師多年熱血地燃燒龍魂,從2007年仲夏的那個午後起,《海穹英雌傳》就不再只是我一個人的作品,而是鏡漟與我的共同創作!海穹世界將在這個架構下持續發展了十年,不斷帶來嶄新元素,揭開台灣幻想新篇章!
這是一場青年改變時代的革新旅途,謹將此文獻給我長年以來最重要的創作伙伴、戰友
鏡漟老師!
獻給「黃金之翼」!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伍薰創作誌008:談故事創作的心靈療癒效果
「創作是否具有療癒效果?」是個偶爾幾個月就會被提起一次的話題。就筆者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或許沒有通則,還是得依據創作者個別的人格特質來判斷;而療癒效果這件事情,對筆者是成立的,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看《海穹英雌傳
卷二:極地試煉》帶給筆者的療癒歷程,當然,由於會討論到劇情,因此本文有雷哦!
(此處是防雷頁:斑馬魚[左]與稻田魚[右]是我碩士班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材料 圖片引用自:https://weneedfun.com/wp-content/uploads/2017/06/Beautiful-Zebra-Fish-Pictures-15.jpg http://www.noldus.com/files/medaka.jpg)
我讀碩士班的歷程,可以比喻為一段倒吃甘蔗,其中最為艱辛的,就是2001夏季進入實驗室之後約七個月的期間,伴隨著進入實驗室終結的快樂的大學生生涯,取而代之的是朝九晚十一的實驗室生涯(而且周六周日一樣得去點名),除了必須長期待在實驗室這劇烈的生活型態改變讓我很不適應以外(真想伸手大喊「FREEDOM!」),我也在每日的實驗操作裡,發現到自己並不適合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而短短的一個學期裡,指導教授分配給我的題目,往往都在進行一系列實驗之後,發現與原先假設不符合,而必須關閉題目,一連三次(還是五次)下來,我已經在實驗室裡獲得了「Terminator」的稱號(只可惜我的皮膚底下沒有砢鉭鋼 XDD)。
總之,實驗不順,我對於分子生物學研究也沒有愛,當時生活裡唯一比較稱的上樂趣的事情,就只有因為那堂漁業科學特論所啟發的《海穹英雌傳》了;而陷入黑暗裡的時候,眼前唯一的光亮就更顯得摺摺生輝;所以在2002年初,我在極度痛苦的處境下,想選擇休學好好休養,卻又遭到家庭強烈反對。
家人的裡由很實際:在當下那個時空的社會,傳統價值仍然主宰著大多數人的思考模式,一張台大碩士的文憑仍然是好用的;徹夜思考之後,我終究還是被功利主義所說服,選擇繼續念下去;但當下,心底仍有千千萬萬得不情願的想法,而既然現實世界的我無法離開宿命與戰場,那麼,我就讓作品的主角替我走吧!
所以,博爾兀反抗額圖真為她準備的天命,私自決定去了一趟北極,展開浪客試煉之旅,以取回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
——
那個當下,海穹是我生命裡唯一的慰藉,我把握著每天僅有的時間,趁著晚餐後約莫八點多的空檔趕回宿舍寫到十點半,再騎車回實驗室為翌日的斑馬魚顯微注射作準備,身夜返回宿舍之後再繼續寫到凌晨三點,然後在疲憊萬分的狀況下讓腦內啡浸潤我的神念,快速睡去,翌日清晨八點,再展開新的循環......
因為抑鬱,所以將心境寫入了故事,所以博爾兀在夏末登岸,跟隨著北地巡狩團往北走,一路上景色越來越蒼涼、蕭瑟,正是二十二歲的我在實驗室內心的寫照。
關於老樞機主教與北地巡狩團的北地恩仇,則是我對實驗室/學術研究圈政治鬥爭的觀察與側寫。
至於老樞機帶著博爾兀,望著滿天星辰所詢問的問題:「蒼狼星與極北星,你選擇哪一個?」則是我在這段抑鬱歲月裡對自己將來生涯的捫心自問。蒼狼星就是天狼星,極北星就是北極星,天狼星是地球夜空裡最閃耀的星,卻很快就下山;北極星沒那麼明亮,卻永存常在,那是年少時期的我,對人生的莫大疑惑、也是未解的疑惑;所以這個問題在海穹英雌傳裡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卷二北極旅途裡由老樞機所問;第二次,則是在《海穹英雌傳
卷五:汪洋霸主》裡,在博爾兀同樣深陷憂慮的時刻,由青鱂所提出......
而博爾兀最終的抉擇,也反映著我的抉擇:讀過故事的朋友們,應該不難發現為何博爾兀會作出這樣的抉擇。
北極旅途的最後,博爾兀抵達了永夜,那恰好也是實驗室生活最低迷的時刻,那個當下,頗有種「想把生命的一切全都燃燒殆盡」的衝動,所以我選擇了年少時影響我最深刻的一首歌,讓它成為了極光巨殿之前《烈火青春》的段落。
那是永夜的最深處,此後,我依稀看見了天光
——
很巧合地,在經歷了多次連續的失敗以後,我在實驗室的新題目竟然一帆風順,把微生物抗藥性基因轉化成高等生物體內基因開關(亦即Tet-On System)的實驗,竟然在斑馬魚體內證明可以運作,故事裡的博爾兀也終於取回了鯨角,完成了浪客的試煉。
而我的抑鬱,似乎也在這時逐漸痊癒了,那恰好是2002年四、五月之交,準備進入夏季的時刻。
寫作究竟有沒有療癒效果?就筆者自己這段閱歷而言,是有的,博爾兀走出了陰霾的天候,離開了北極圈,而我也離開那個當下的抑鬱。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寫到這裡,感觸良多、百感交集,就到此打住吧!
下一回,我們將來談談如何遇見人生裡的「黃金之翼」。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伍薰創作誌007:《海穹英雌傳》的角色原型:北地巡狩團篇
在《海穹英雌傳 卷二:極地試煉》的故事裡,主角博爾兀離開海洋,踏上了前往北極圈的道路,並且跟隨著『北地巡狩團』一起行動,這個組織的組成蠻有趣的,領導者都是一個混合了俄羅斯東正教 + 前蘇聯風格的教國:『密羅汀教國』的巡狩派騎士團成員,而底下的士兵們卻來自於私下招募,可以視為樞機主教麾下用來做骯髒事的私軍。而說到這裡,就先讓我們藉由下圖懷舊一下 XD
大導演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現在我要照樣造句:「每個奇幻作者心中都有一個騎士團」(喂) 下面這張圖取自1995年我高中的筆記本,以及那個時候的密羅汀教國騎士體制,後來那個很俗的照片中的『影月騎士』,就成為了日後『北地巡狩團』的藍本。
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關於北地巡狩團的八卦,第一個八卦,就是封面上的團長「鐵拉琵雅」女士了!
說起這位女士的名字,也剛好跟筆者當時念的台大漁科所有著絕對的關聯,當時漁業署也剛好在推廣「台灣鯛」這個品牌,而台灣鯛,其實也就是品系與養殖、管理狀況都很良好的吳郭魚。有些老師和學長在報告的時候,往往會以吳郭魚的英文統稱「Tilapia」(這包含了 Oreochromis, Sarotherodon,和Tilapia這三個屬的多個物種)來稱呼牠們,而聽這個名詞越聽就越有味道,因此Tilapia Tilapia的唸,到最後就轉變成了「鐵拉琵雅」這樣一個威武霸氣的名字。
(台灣鯛[左]與原始版的吳郭魚[右] 圖片來源 吳郭魚:http://www.hkwseafood.com.tw/image/catalog/blog/blog04/man/20151103/3.jpg 台灣鯛:http://163.26.161.2/~yilin/www/2-3pic/1.jpg)
(台灣鯛[左]與原始版的吳郭魚[右] 圖片來源 吳郭魚:http://www.hkwseafood.com.tw/image/catalog/blog/blog04/man/20151103/3.jpg 台灣鯛:http://163.26.161.2/~yilin/www/2-3pic/1.jpg)
無獨有偶,鐵拉琵雅這個角色在故事中,是率領著一群窮凶極惡之徒的狠角色,本身自然得有兩把刷子,而對台灣河川生態有些略認知的人都知道,從繁殖場逃離或被民眾放生(放生是錯誤、絕對無法積陰德的事情)的吳郭魚在台灣各地靜止水域所帶來的危害,可說是殺片天下無敵手,一個池塘指要放進了一雄一雌以上的吳郭魚,過不久之後大概魚類就只剩下整池塘的吳郭魚了。這也是選擇鐵拉琵雅作為整個北地巡狩團領袖的原因!
(鬆獅蜥 圖片引用自:http://e.share.photo.xuite.net/c914400/1eac5ca/8574518/351694484_m.jpg http://www.unpcn.com/UploadFile/8393/BigImg/174689549858911.jpg )
而在角色形象上,鐵拉琵雅則源自一種常見的寵物蜥蜴:鬆獅蜥(Pogona vitticeps)了,牠充滿個性、的頭部特化鱗棘,轉化成角色後果然威嚴十足,在鏡漟的妙手之下,鐵拉琵雅的堂堂樣貌於是成形。
(三角龍[左]與刺盾角龍[右],乃是北地巡狩團兩大副手的名號來源,三角龍圖片來源: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3/0718/20130718014609295.jpg 刺盾角龍圖片來源:http://www.collecta.biz/collecta_files/products/88777.jpg)
而第二個八卦,則跟北地巡狩團兩位重要副手三犄角、刺盾巴倫支有關,這兩位來自大雪山下的規劃蠻族,一左一右持著已滅絕遠古劇蜥頭顱作為圖騰的盾牌,看過設定圖的讀者應該很明顯就看得出這兩位歌瓦蠻勇的盾牌,恰好對應到她們名字的前了兩個字,其實,也就是我最喜愛的兩種角龍科恐龍:三角龍與刺盾角龍。
(北極海圖 圖片引用自:http://travel.oddist.org/-tvimg/arctic-ocean-map.jpg)
至於兩位角色的後半,若對地理課本還有點印象的話,應該可以看得出是源自於緯度較高的一些海洋名詞,在這裡就是巴倫支海與白令海峽。也因此,『角龍屬名+極地海域名詞』的這個配對,就成為了大雪山下這個陸生蠻族的命名規範。
只是,後來正式出版的時候,這兩位角色的名字其實有對調過:原本是叫做刺盾白令和三犄巴倫支,不過後來發現後者的諧音有點歡樂,就把兩位角色的姓氏保留,名字互換,而成為了現在的三犄白令和刺盾巴倫支。
以上就是關於北地巡狩團裡,三為陸生歌瓦角色的命名與形像來源,下一回,我們則將來談談創作與療癒的話題。
(待續)
訂閱:
文章 (Atom)